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目前的病因大多認為是與遺傳有關係,因為先天性的過敏體質,造成皮膚皮脂腺變異,使脂質量變少,進而讓角質層功能失常,導致皮膚的水分沒有辦法留住,當皮膚的角質防屏障能力變低的時候,就容易讓過敏原或是化學物質更容易穿透皮膚。

異位性皮膚炎簡介

醫院的診間說實在不是非常大,但是當兩個家長拉著小手走進來,很容易就知道一定是小兒皮膚疾病,言言的父母和我說,他們到診所好幾次了,也去藥房買了好多藥膏,但是言言就是一直抓,家裡明明已經找不到蚊子了,寵物也除蚤了,為什麼言言還會一直長包呢?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可能會把新手家長搞瘋的皮膚疾病,在皮膚科和風濕過敏免疫科很容易看到他們(家長)的存在,他們總是會因為小孩東抓西抓,尤其是在晚上或睡眠時一直不停地抓癢,起先可能是以為有蚊蟲在四處干擾,或是認為白天的時候接觸到了特定過敏源,到最後迫於小孩吵鬧或已經出現皮膚明顯傷口或破皮流膿的時候,再趕忙將他帶到門診求助。

病徵

異位性皮膚炎目前的病因大多認為是與遺傳有關係,因為先天性的過敏體質,會造成皮膚皮脂腺變異,使脂質的量變少,進而讓角質層功能失常,導致皮膚的水分沒有辦法留住,當皮膚的角質防屏障能力變低的時候,就容易讓過敏原或是化學物質更容易穿透皮膚,造成免疫系統的過度反應。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孩子,家族裡面往往可以找到氣喘、甘草熱、濕疹、過敏性鼻炎的病史。
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病在每一個年紀都有不一樣的病徵,台灣的盛行率約8~10%,成人約有3%仍有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在所有患者當中,約85%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是在嬰幼兒期就會發病。如果是在嬰兒期就發生,除了他們的小嘴和鼻子附近之外,整個臉部和頭部的皮膚都有可能會有乾燥發紅的情形,較嚴重時就會影響到嬰兒的睡眠,讓新手爸媽除了不知所措外睡眠品質也大打折扣。通常嬰兒期的異位性皮膚炎會在2~6個月的嬰兒上發生,兩歲後狀況會趨緩,或是繼續延續下去到兒童(青少年)期的狀況。
在兒童(青少年)時期發生的異位性皮膚炎,位置就和幼兒期不相同,在這個時期呢,可能會發現除了臉以外,手肘關節和足部關節皮膚更容易乾燥,常有灰褐色皮屑、皮膚變厚、皮膚紋路變深甚至看起來有明顯皺褶的情形,這時候小朋友可能會整天吵著癢,家裡面就四處找蚊子,或是整天打掃環境,但可能不會有很顯著的改善,尤其是在冬天的時候,因為皮膚摩擦導致的刺激會更大,於是小朋友就愈抓愈癢,癢了又繼續抓,陷入”抓癢抓癢抓癢……”的迴圈當中。大多數的異位性皮膚炎病程會在兒童時期結束,但是仍有少數成人還是會受到困擾。
成人時期的異位性皮膚炎仍然和兒童時期的狀況是一樣的,即使這個時期才加入發病的行列,一樣還是會有皮膚乾燥,不易保水的情形。這時發作的狀況會比較像慢性濕疹,發生的地方也變得比較多,可以在頸部、胸部、手肘內側、手腕、膝蓋窩(就是膝蓋的下面)、足關節,還可能有些其他的地方都會出現。

如何治療?

過敏性皮膚炎目前主要的治療分為幾個部份,對於免疫功能異常的部位,最廣泛使用的是外用類固醇藥膏。對於因為癢所以不斷亂抓的狀況會使用抗組織胺降低因為搔癢造成不良後果的風險。在診所或醫院也可以拿到常用的免疫抑制劑如普特皮(protopic)或醫立妥(Elidel)給兩歲以上的幼兒使用,這兩類的外用藥雖然可以避免長時間使用類固醇的副作用,但是還是建議短期使用(4~6天)或是間隔一段時間使用。如果真的發現有因為搔抓造成感染,那麼只能再多加口服抗生素來防止惡化了。

異位性皮膚炎需要如何注意與保養?

新手爸媽想要好好睡上一覺,或是小朋友不想要陷入抓來抓去的無限迴圈裡面,除了提早接受醫師的治療外要注意的事情也不少,簡單來說可以分成幾個部份……

  1. 嬰兒時期
    兩歲前的嬰兒對於牛奶、蛋類及花生大豆類容易過敏,儘量避免餵食。如果可以,當然還是以母奶最好,副食品或配方奶在6月以上考慮較為適宜。
  2. 臉部
    對於異位性皮膚體質,洗臉最好使用中性酸鹼值的洗劑,避免香精,過度刺激或複雜性配方的洗面乳,洗臉時也切記不要用溫度太高的水。由於臉部肌膚容易乾燥,建議還是要勤做保溼,如果可以的話,買個保溼的保養品(例如一般藥妝店常見的凡士林),依照建議量使用。
  3. 遠離過敏原
    既然已經有了異位性皮膚體質了,就必須要注意遠離過敏原,以免加重病況,常見造成異位性皮膚炎加重的因子如下:

    1. 對於肌膚的過敏原
      1. 肥皂,洗滌劑
      2. 消毒劑(如氯、漂白水)
      3. 皮膚直接接觸剛榨(切)好的水果汁液、肉類、蔬菜
      4. 職業化學品,煙霧,等
    2. 空氣中的過敏原
      1. 塵蟎(地毯、棉被、久放的衣服)
      2. 寵物體毛(貓>狗>鳥)
      3. 花粉
      4. 老鼠
      5. 人體的皮屑(頭皮屑)
    3. 微生物
      1. 微生物製劑
      2. 金黃色葡萄球菌
      3. 病毒感染
      4. 真菌:糠秕孢子菌、念珠菌、皮膚癬菌
    4. 其他
      1. 溫度與季節氣候(一日中溫差過大的時候須注意)
      2. 易過敏的食物
      3. 情緒壓力
      4. 賀爾蒙
  4. 自身的注意
    1. 平時要注重個人衛生,為了避免抓癢造成感染,父母應該注意小朋友按時剪指甲
    2. 衣物務必要注意洗乾淨,避免沒洗乾淨的衣服直接接觸到皮膚(當然尤其是貼身衣物),純棉的衣服對於異位性皮膚體質較好,避免穿過緊的衣服摩擦皮膚
    3. 運動是好事,不過要避免長時間流汗和太陽的照射,運動完用冷毛巾擦汗降溫
    4. 減少情緒壓力,適當的調解身心是很重要的
    5. 儘量不要暴露在高溫或低溫的環境裡太久,如果一天中溫差很大,儘量維持舒適的穿著
    6. 維持家中環境整潔,如果可以的話,安裝一部空氣清淨機吧
    7. 如果家長或病患因為搔抓難耐需要去購買外用藥膏,由於濃度不同,切記要問清楚是否可以塗抹於臉上

專業小常識

異位性皮膚炎的臨床診斷有許多標準,雖然各種醫學學說不一,但都脫離不了幾個大關鍵,依照國外一般常用皮膚科診斷書籍,異位性皮膚炎在臨床診斷上簡易的標準如下

  1. 主要診斷條件(需要四個以上)
    1. 搔癢
    2. 年幼時期就發生
    3. 典型的症狀分布
    4. 孩童:分布在臉部與伸側
      成人:皺褶處苔蘚化
    5. 慢性與反覆性發作
    6. 個人或家族中有異位性體質(氣喘、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濕疹、甘草熱)
  2. 次要特徵
    1. 乾燥
    2. 魚鱗癬
    3. 掌紋增加
    4. 毛孔角化症
    5. 皮膚試驗第一型立即過敏反應
    6. 手腳皮膚炎
    7. 唇炎
    8. 乳頭濕疹
    9. 皮膚容易感染
    10. 毛囊附近症狀明顯

異位性皮膚炎的幾個重點

  1. 是一種遺傳性的疾病,家族裡可能找到氣喘或是過敏性鼻炎的病史
  2. 嬰兒時期比較容易發生,兒童(青少年)時期可以漸漸趨緩,成年才發生的機率較低,每個階段都有特定容易發生的部位
  3. 因為皮膚的變異,無法保存水分,皮膚會顯得非常乾燥,也會有癢感, 特別是在冬天衣服穿多的時候會超級癢

 

求診客戶資料